其余四藏,皆准此法。寸脉为阳,以候上焦,正应胸中部分,若阳脉不及而微,则为阳虚,主病上焦,故受病胸痹。
如此者,恶寒甚者,翕翕汗出,喉中痛;若热多者,目赤脉多,睛不慧,医复发之,咽中则伤;若复下之,则两目闭,寒多便清谷,热多便脓血;若熏之则身发黄;若熨之则咽燥;若小便利者,可救之;若小便难者,为危殆。 然脉有二,此以尺寸之脉言,若以周身言之,则循环无端,浑然不断,无头尾之可言,学者当识之也。
发汗则津液内竭,故大便难;水气外泄,故腹中干;火热上蒸,故胃燥而烦。 轻者邪不留连,遇所不胜时则愈;重者无休止时,即遇所不胜尤甚也。
方有执曰:其期也,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。阴病若得阳脉,犹冬尽春生,万物虽未即生,然日进生机,故曰生也。
此三焦气血两虚,故是汤主祛风湿而温气血。前论以浮沉、尺寸候关格,此以趺阳候关格之诊法也。
若浮紧伤寒,沉紧冷痛,冷犯胃脘,谷气不行,故曰:有宿脉紧,头痛风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其余四藏,皆准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