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气衰于何部,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。病人或十余日,发热不退,脉健气粗,烦躁不宁,饮水不已,自觉肛门似烙。
果能投治无差,则阴长阳生,而食自进矣。以桂、麻、姜、附、细辛、大黄、芒硝、石膏等味,畏若砒毒。
如心痛面赤,饮冷,稍安一刻者,此是邪热犯于心也,急宜清火。而欲得夫病情者,吾知其必不能也。
夫食以养生,虽由外入内,并非食能害人,必其人素缘中气不足,运化气衰,阴邪已经发动,偶遇饮食入内,阻滞不进,忽然闭其清道,人事卒倒,形如死人,皆是气机偶闭为之耳,何得谓食之能中乎。更有一等,阳虚阴盛已极,元阳将脱之咳嗽,气喘痰鸣,六脉浮空,或劲如石,唇青爪甲黑,周身大热,自汗,乃脱绝危候,急宜大剂回阳饮治之,十中可救二三。
治缩与麻木、强,不外扶阳祛阴,化痰降逆一法,如白通汤、姜桂饮、黄芪建中汤、麻黄附子细辛汤、半夏干姜汤之类。细阅其方,大半都是六味地黄汤、回龙汤、生地四物汤加炒芥、藕节、茜草、芧根、牛膝、大黄之类,专主滋阴降火。
要知气化行于外,从皮肤毛窍而出水气,水即阴,气即阳,外出是气上而水亦上也。须知小儿阳弱,火又能从内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