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以一味表药,一味凉药,和解表里。寒为阴,阴邪伤荣,当以麻黄汤发表。
大肠热结,不用桂枝、大黄;脾家三乙承气汤见大便结。阳明病,脉弦,少阳也。
若小便不利,小腹硬痛,此为溺涩,八正散等利小便。腹痛表症未解,大柴胡汤。
其余时月,虽有恶寒亦微,未若冬时之恶寒为甚也。邪下于膈,不犯清道,则元气不伤,故轻于结胸耳。
邪陷太阴腹痛,桂枝、大黄汤。《金匮》以太阳发热,无汗恶寒,名刚痉,发热有汗不恶寒,名柔痉。
外感发热,不用燥药。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而面垢,谵语遗尿,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,若自汗者,白虎汤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