脉理浩繁,大纲不外名阳名阴之十种。但除胃口之热,便解胃家之实,此栀子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。
若不恶寒,当作温病治之。以《伤寒论》为全书,不亦疏乎?
”故仲景制麻黄附子汤,治发热脉沉无里症者,是从阳部注经之义也;制附子汤治身体骨节痛、手足寒、背恶寒、脉沉者,是从阴内注于骨之义也。”故仲景又以阳明主内。
今人凿分风、寒,不知辨症,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。若发热而利,汗出不止者死,是虚阳外亡,为有阴无阳,与少阴亡阳同义。
观温病名篇,亦称评热病论,其义可知矣。至此则阴阳自和,故愈。
所以然者,邪自阴经入藏,藏气实而不能容,则流于府。浮沉是审起伏,迟数是察至数,浮沉之间,迟数寓焉。